期望有多大,无语就有多大。 上周四晚上,暴雨的间隙,下班后深一脚浅一脚去影院看了这部章子怡的新片。 心中怀抱着可以来写一写上海酱园弄的期待,却没想到,看完后心中下的雨和外面一样淅淅沥沥。 不想吐槽的,何奈心中实在大雨倾盆。 我心疼我的票钱,也心疼国际章。 剃了眉毛画了疤,被影片中所有男人轮流毒打,没错,是轮流。 哦还要被野猪打。 章子怡这是为了啥。
陈导演想要的民国女子群像像一块干瘪无力的海绵,光影和镜头努力榨干了演员的养分,用口号高喊肤浅的女性主义,然后让雷佳音和野猪并驾齐驱,鼓着眼球,对着女性们高唱雄起。 我以为是一部华丽的悲壮的激情澎湃的女性作品,顺便折射了时代下小人物们的辛酸苦辣。 没想到整部剧的精神内核,全靠一个作家的专栏,悬案不悬,转折不折,主角突然觉醒,男性毫发无伤,女性尸横遍野。 该不会真的以为喊几句口号,冠冕堂皇重复说几句女性的困境,就是女性片了吧。 这样的输出,即便是放在二十年前女性意识薄弱的时代,依然是让人觉得浅的,何况是大部分女性早已觉醒的如今。
酱园弄是个好地方,原著是个好方向,演员排面都很牛。 稀烂的不是演员,是剧本,是认知,是小看了女人这件事的男性们。 女性帮助女性,到底是什么? 其实早在戛纳上映的时候,这部片似乎反响就平平,但当时我们相隔甚远,无法评判其详尽,直到自己亲眼目睹。 故事本身不差,有话题有时代背景,有悲壮的价值观也有让人扼腕叹息的遗憾和苦痛。 詹周氏是酱园弄里的一个普通家庭妇女,因不堪丈夫的家暴,将丈夫分尸,影片和故事在讲述的,就是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一桩惊天大案。
惊天,是因为当时女子能弑夫,确实是惊动全市的大事。 大案,是在于这个案件,纵向看横跨了解放前后的时代变革,横向看,蓬勃的舆论促进了女性权益的争取与司法的进步。 当时酱园弄里的詹周氏,确实没有判死刑,一直活到了老年。 那么,上海酱园弄是个什么地方? 案件太过著名,查找起来,地点能精确到楼层——— 上海市黄浦区新昌路432弄85号二楼,现在这位置往北200米苏州河,往南800米就是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公园。 案子的发生是在1945年,日伪政权即将瓦解的时期,80年前这里依然是上海的中心地带,当时的跑马场、大光明电影院,国际饭店,也已经在一旁辉煌了十多年。 也正是因为各种元素的闪闪发光,让我们对这部电影的出炉保有着所有正向的期待。 家暴元素,女性觉醒元素,大上海与当时混乱的时代,随便拿出来一个都有着绝佳的发挥余地。 更何况,还有章子怡早早就曝出来的被虐妆容。 当演员们的范儿端起来,舞台的序幕一拉开,雷佳音饰演的局长第一句台词就是—— 一个女人竟然敢杀她的当家男人!真是世风日下。 我就预感不妙。
赤裸裸地不留余地的,表明了自己在旧秩序里的立场,与扁平的角色形象。 就好像教科书里的PPT旁白。 并且重复了好几次。 生怕观众看不懂雷佳音所代表的,就是旧秩序里的男性视角,与传统社会道德里的夫为妻纲。 从此开始,坏人好人,只有面具,没有棱角,只有高光,没有弧光。 接着看,又发现之前的预感还是太保守了。 刚刚感到不妙的那句话,可能是全片最合理的台词之一。 詹周氏没有自己的名字,她理应如同一片破碎的浮萍,在十年的家暴生涯后,苦苦捱过每一天,于杀人后依然迷茫,四方寻求驰援,苦苦才拼凑起自己的人生碎片。
我们想看的,是这个觉醒的过程,与她对抗着旧秩序一点点分崩瓦解的爽快淋漓。 这些影片没表现吗? 老实说,也表现了,初看只是觉得不够锋芒不够爽利,细想才发现是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。 影片里除了公检法这群男性机器,所有群众都无不例外从一开始就站在了詹周氏的角度和立场。 我只能说,八十年前的觉悟好高啊。 没有挣扎,没有博弈,没有讨论。 大部分人已经觉醒,唯有雷佳音饰演的薛局等人,如同未开化的野猪,到处乱撞。 为了凸显这群男人与野猪无异,导演还专门安排了野猪打章子怡的戏份。 我到现在也没摸透,到底是在说谁不如谁。
于是,非常顺利的,詹周氏得到了文化届知名女作家、监狱里著名大姐大,弄堂里所有邻居,和围观群众们的绝对支持。 好嘛,一整部电影的上野千鹤子。 与全世界为敌的,根本都不是弱小的詹周氏,而是咆哮的雷佳音。 为了凸显当时的不公,编剧还设置了警察局全部用屈打成招的逼供方式。 然后在法庭上降智为零,除了面露生气,就是全世界听着章子怡开始念女性独白。 没错,就是作家西林所写的,《为杀夫者辩》。 赵丽颖写,杨幂读,章子怡背,Girlshelpgirls,这还真不是段子。 当女作家开始为詹周氏叙事和站台,她的文字就变成了整部影片上价值的一杆旗帜。 更成为旗帜的还有她自己。 剪短发,抽烟,导演你确定这些男性符号是女性主义? 好吧,这些吐槽太多,我们按下不表。
作家写道—— 「女子杀夫,为什么要有一个奸夫呢?」 「女性的出走只有两种可能,要么回来,要么堕落。但我相信,一个为自己而活的女人,会有无数可能。」 「是不是在你眼里只有两种女人:一种是在家里做贤妻良母,另一种就是出来卖的?」 似乎,这专栏本身没问题。 用作家的笔触来点名立意,从来不是一种新颖的电影语言,但若是成立,也可以成为点睛一笔。 足以让人为之一振。 但这部影片的败笔,就在于,当前面的逻辑无法成立,情绪还远没被点燃,就开始上价值,开始讲大道理。 观众懵懂着看了第一场法庭戏,就开始被上课。 只能说,四个字——苍白无力、肤浅至极。 GirlshelpGirls,女性帮助女性,从来不是喊口号,不是莫名其妙就手拉手,而应是心与心的共情,命运与命运的携手并进。 看完后,我甚至觉得演员们的演技也好、念白也好,存在的合理性也好,都是次要的。 导演先把故事理明白,说完整,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 所以,口号到底要怎么喊? 也不是没有珠玉在前。 我们先说这个案件本身里面,那个女作家的原型。 她是上海女作家苏青,时间倒退回真实的80年前,去梳理案件时,反而比电影里更加合理。 詹周氏杀夫之后,各种关于奸夫的理论在民间层出不穷,警察局听信民众,用严刑逼供。 舆论上升发酵,苏青坐不住了,开始写文章。 在《为杀夫者辩》中,苏青毫不客气地指出—— 「唯有常受委屈和难堪的人,才是永远心怀毒狠的,久而久之,化为厉气,才必须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来。做出来的结果,使万人流血,便是英雄;使一人流血,便是犯罪。」 比起电影里,第一场庭审,就开始喊的口号,是不是委实客观合理了许多? 再看更直接的对比。 前段时间还在上映的《初步举证》。 豆瓣9.6,朱迪发人深省的100分钟独角戏。 台词一句废话都没有,文学一样的语言,在女主角的颤抖和舞台的黑暗里,带着观众在场景和时态中穿梭。 同样是面对全是男性审视的法庭, 《初步举证》里,一个人的表演,是如何避免让「女性证言的可信度打折」、「性侵扰遭遇的心理创伤后果」与「性别偏见」变成喊口号呢?
朱迪层层递进,从日常到思考,从自卑到自负、从向往恋爱到被性侵, 一个跻身法律界的平民女性在上层男性主导的行业里的撕裂和错位,让我们一步步看得真切。 男性制定的法律条文永远冰冷,女性则需要时刻为自己抗争。
而这一切,是朱迪用丰富的身体语言慷慨激昂密集地铺陈了自己的故事,有了丰沛的情感逻辑,才顺势而出,倾泻而下。 围观者无不叫好连连。 当女主角在舞台上大喊——— 法律为何保护施暴者?! 台下的观众开始热泪盈眶,我们就能让能明白,改变正在发生。
所有的感动,从来都不是白纸黑字的大道理,而是层层递进的情感逻辑。 这不是踩一捧一,是恨铁不成钢。 话说回来,《酱园弄》也不是全然让人生气。 里面有两个细节我觉得是动人的。 一个是,杨幂饰演的王许梅,指着专栏里的詹周氏的名字,让她记得自己的名字。 “你什么字都可以不认得,但这三个字一定要认识。” 这是找到自己。
另一个,是作家西林一直嘱咐她的“不要屈服”。 四个字,用痛苦唤醒力量,不是简单的控诉,是质问,也是成长。 只是这种珍贵的细节要么一闪而过,要么马上变为重复的口号,隔靴搔痒,唏嘘不已。 一部象征着新秩序建立的民国女子群像,变成了雷佳音和这些被欺负的女人们。 当然,现在整部电影还只是上部。 导演在上部的结尾,用了一堆蒙太奇来华丽预告了下部的精彩。 我希望目前的吐槽真的只是因为我不了解导演的真正用意。 如果下一部来一个有如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惊天大反转,全员觉醒的话。 那么好吧,只能说导演太沉得住气,搞了个90分钟的大预告片。 咱们姑且拭目以待, 对事不对人,说得多是因为给予了厚望,内心深处的期待必然是我们的电影越来越好。 但还是得提醒一句。 那个只要在银幕里说几句“女权主义”“女性解放”之类的关键词,所有女性们就会高歌猛进、感激涕零地说这是好电影的时代, 已经过去了。 导演啊,别太小看女人们。 (以上为一家之言,不上升任何演员) ·
金河配资-线下炒股配资网站-线上股票配资-在线配资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